辽国军力强盛,大军压境直逼东京,大宋王朝危在旦夕。当时宋军士气低落杭州股票配资公司,将领们毫无斗志,朝中大臣纷纷主张南迁避敌。在这生死存亡之际,唯有宋真宗御驾亲征,才能为大宋王朝争取一线生机!
1. 辽军兵临城下,宋真宗御驾亲征势在必行
面对如此危急局势,参知政事寇准力排众议,极力劝说宋真宗亲自率军迎敌。虽然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在公元1004年出兵后一路势如破竹,但他们并未攻占宋朝的重要城池。当辽军推进至澶州城下时,已陷入孤军深入的困境,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,只能速战速决,难以持久作战。
此时的宋军并非缺乏粮草军饷,也不是兵力悬殊,最大的问题是军心涣散,将士们畏敌如虎。宋真宗的亲征犹如一剂强心针,立即激发了全军士气。当将士们看到皇帝亲临前线,与大家同生共死,顿时士气大振。
据史料记载,当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时,守城将士望见天子亲临,齐声高呼万岁,欢呼声响彻数十里,军威大振。面对逼近城下的数千辽军骑兵,宋军主动出击,大败敌军。随后宋军将领更用强弩射杀辽军主将萧达揽,令辽军军心动摇。萧太后见战事不利,也萌生退意。
展开剩余67%公元1005年,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:两国以兄弟相称;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白银十万两、绢二十万匹,并在边境设立互市。这份和约虽然让宋朝付出了一定代价,但成功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,为北宋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。
虽然这种妥协并不光彩,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,但对于重文轻武的宋朝来说实属无奈之举。试想如果宋真宗听从迁都避敌的建议,恐怕不仅会丢失澶州,连汴京乃至整个中原都将不保。由此可见,宋真宗的御驾亲征不仅是必要的,更是北宋存亡的关键抉择!
2. 瓦剌之患不足为惧,明英宗亲征实属冒进
与宋辽对峙的严峻形势不同,明朝时期的瓦剌远没有当年辽国那般强大。瓦剌首领也先的侵扰仅限于边境地区,虽然像癞蛤蟆一样令人厌恶,却根本无法动摇大明王朝的根基。
瓦剌之患充其量只是皮癣之疾,远非心腹大患!完全不需要明英宗御驾亲征。只需派遣得力将领,根据形势灵活应对,该进则进,该守则守,完全能够逐步化解边境危机。
然而明英宗却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,狂妄地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,定能让也先望风而逃。他幻想能像先祖朱棣那样建功立业,威塞外。可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缺乏实战经验的明英宗加上夸夸其谈的王振,导致明军出师不利。
144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大军出征,到八月就不得不仓促撤退。由于王振的错误判断,明军主力未能及时撤回关内,在土木堡这个缺水的荒原上被也先大军包围。最终酿成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: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,明英宗本人也沦为俘虏。祸国殃民的权阉王振则在乱军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毙。
土木堡惨败不仅让明朝损失了数十万精锐,更丧失了战略主动权,从此只能采取守势。这一事件被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,其影响之深远,教训之深刻,值得后世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资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